摘要: 那是一个飘着细雨的周二早晨,我正为即将到来的公开课反复修改教案时,手机突然震动,屏幕上"白丝老,白丝老师让我了一节课那场意外缺席带来的成长启示

那是一个飘着细雨的周二早晨,我正为即将到来的公开课反复修改教案时,手机突然震动,屏幕上"白丝老师"四个字让我心头一紧——这位以严谨著称的语文教研组长,此刻本该在听我班上第三节课。
"小张,我临时要参加教育局紧急会议。"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些许电流杂音,"这节公开课,你来替我上。"还没等我回应,通话就结束了,我盯着逐渐暗下去的屏幕,手指无意识摩挲着教案边缘的折角,喉头发紧,白丝老师让我了一节课,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,让办公室的挂钟秒针走动声突然变得震耳欲聋。
冲进教室时,三十多双眼睛齐刷刷望过来,我注意到前排课代表悄悄把摊开的语文课本合上,封底露出白丝老师工整书写的备课笔记,投影仪还停留在她精心制作的《赤壁赋》课件首页,水墨风格的背景图上,"壬戌之秋"四个隶书大字像在无声质问我这个闯入者。
"白老师临时有事。"我听见自己干涩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,"这节课由我来..."话音未落,后排传来明显的叹息声,那个瞬间我突然理解了教室墙角那株绿植——上周被白丝老师移出阳光区后,叶片也是这样无精打采地耷拉下来。
但转机出现在赏析"寄蜉蝣于天地"这句时,当我战战兢兢抛出"有没有同学体验过渺小感"这个问题,靠窗的眼镜男生突然举手:"就像现在,原定计划被打乱的感觉。"全班哄笑中,我忽然发现教案上的预设流程正在松动,我们开始讨论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厨艺精进,比较现代青年和古代文人的挫折应对,甚至有人翻出物理课学的相对论来解构"沧海一粟"的时空观。
下课铃响起时,学习委员跑来问我能不能把讨论延伸成周记主题,走廊窗外,雨不知何时停了,阳光斜斜地照在讲台边那盆绿植上,新抽的嫩芽正在舒展,白丝老师第二天归还的听课记录本里夹着张便签:"课堂生成比预设精彩——这大概就是教育的诗意。"
这场意外的代课经历让我明白,真正的教学艺术不在于完美执行教案,而在于捕捉那些计划外的灵光,就像白丝老师那本被传阅的备课笔记,最珍贵的批注往往写在页边空白处,当我们在教育路上被迫"让"出一节课的空间,或许正是为了给那些不期而遇的成长留出位置。